“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夫子的《觀書有感》寓理于景,意境開闊,讓人讀來遐思無限,浮想聯翩。在美麗的新安源頭休寧縣鶴城鄉,還真有這么一口“方塘”,村名漁塘即源于此。
相傳河南郡方公由十個雜姓仆役抬來離此不遠的后源落戶,繼而遷址大坑,為此地方姓始祖。方公誕育三子:老大梅三公遷漁塘、老二桂三公遷小坑、老三菊三公遷牌樓下。因老二桂三公為人粗橫,蠻不講理、仗勢欺人,建水牢、天牢動輒讓遠村近鄰有進無出,被梅三公、菊三公合力討伐,驅趕到祁門木山。梅三公長子德厚仍居漁塘,次子德茂遷鶴田繁衍生息。自此,漁塘、鶴田、牌樓下為方氏族人聚居地,當地人俗稱“三門”。
漁塘宗祠名瑞玉堂(原名德厚堂)近正方形,占地1畝有余,有8口天井(前、后廳各1口,兩側各3口)呈八卦形,擁有102根立柱,4扇后門,柱子之多令人咋舌。前廳正梁為一人無法跨過的紅豆杉料,上懸一湛藍底色的巨匾,雕著三個八仙桌大小的鎏金大字:瑞玉堂;匾后貼有張天師的畫符,佑護全村的豬、雞不發瘟病。邊側還掛有多塊匾額,其中一塊“節苦風清”貞節匾謹表村民方夢蘭的太奶奶丈夫早逝,含辛茹苦撫養三位養女成人勞苦功高。據說當年縣里差人來掛匾時,左搖右擺就是掛不上去,圍觀的村鄰百思不得其解,后來老人哭訴守寡的艱苦時偶爾提及曾瞟過公雞、母雞交配一眼,一語道破天機,上天認為老人坦誠,貞節匾立馬掛上去了,族人設酒宴慶賀三天。廳前柱子基礎石有麻石、青石、漢白玉石三種。村里人過去在杭州、宜興經營茶葉、林木生意者眾多,出門客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撩起長褂把漢白玉礎石擦拭一遍,以乞佑生意順遂紅火。
漁塘果然是塊風水寶地,短短數百年,瑞玉堂一脈就繁衍出前房、后房、上房、下房、大房、二房、三房,共七個房頭泱泱數百人,宗祠內一塊塊高1.5米,寬0.4米的牌位都擺不下了,只好擇址另存。二世祖德厚公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更是膾炙人口,七里八村家喻戶曉:德厚公身高體胖,年輕時到江西省浮梁縣繞南“做女婿”,折返時途經高坑橋,見20多個壯小伙在齊心協力安置一塊高大的石碑,哈哈大笑:“一塊石碑也用得著這么多人。”不由分說,邁步上前,甩開膀子,一人就把石碑抱到預定位置,驚得眾人大眼瞪小眼,瞠目結舌。當然,20多人掛在樹上的午餐也被德厚公一口氣“笑納”了。德厚公力大無窮,宗祠內4個直徑60多厘米,兩個大力士才抬得動的漢白玉礎石,也是他一頭一個從繞南挑來的。德厚公放木排也有一手,別人要把竹纜繞樹樁上“打擰”剎車停排,他隨手把竹纜往身上一纏就可搞定;別人戰戰兢兢、縮頭縮腦用木撐篙,他大大咧咧、泰然自若使鐵撐篙。有次放木排恰遇朱元璋被追攆,他揮舞著鐵撐篙把追者打得落花流水。大明建國后論功行賞,朱元璋感念當年那個身披舊蓑衣的放排佬,特封他為“夾毛將軍”。德厚公功成名就,打張千斤松木凳臥門口歇息,不想肚皮拖到地上,被天狗狠咬了一口,眼看就要一命嗚呼,幸有高人指點,讓他蓋座三層樓,一年住一層,始得善終。
瑞玉堂門口坦、魚塘各占地0.5畝。魚塘呈規整的正方形,全部用青石砌就,其東南角一股清泉汩汩涌出。因是地下水,出水口處的水冬暖夏涼,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最喜歡聚在這里洗汰。泉水在塘中鮮見地由東向西悠悠回旋,被村民認為是聚財的吉兆。過去每逢大旱,村民還把茶園邊一塊朱砂紅色、豬食槽般大的“佛老爺”石頭抬來洗澡,喜言“佛洗澡”。“佛老爺”洗過澡,用新毛巾擦拭干凈,放曬臺上曬至“出汗”,就會隱隱傳來雷聲,天降甘霖了。村民方小妹記憶猶新,她的蘭花婆死后葬在“佛老爺”旁邊,沖撞了他,四個月間家里“走(死)”了7個人,不得不擇址重葬。此塘南、北向內側還砌有與水面平齊的1米多寬的夾塝,如此一來,即便有誰家孩子不小心掉進塘,也只是摔在夾塝上,受點皮外傷,人情味十足。漁塘村共有魚塘18口,其中1口圓塘與宗祠前的方塘相輝互應,漁塘為方氏族人聚居地,全部砌方塘本無可厚非,但村人長年累月出門在外做生意,“在家千般好,出門處處難”,凡事方方正正、有板有眼怎么行得通?還不就得圓融、圓潤、圓滑些,圓塘應運而生。
站在宗祠門口北望,遠處層層疊疊4層遠山逶迤,煙靄縹緲,如夢似幻;魚塘西北角的大桂花樹枝繁葉茂,鳥雀啁啾。此情此景,不就是宗祠大門邊那副楹聯“祠外青山古畫圖,門前魚鳥真詩趣”的真實寫照么。
商場上馳騁縱橫、如魚在水的漁塘人“富不丟書”,重視教育,村風淳樸,村民知書達理、溫文爾雅,文革前曾被評為流口山區唯一一個“一級文明村”,F年72歲的方小妹老人1960年畢業于茗洲初中,有幸成為當時流口區第一屆女初中生,談及此事,眉飛色舞:“別村人女孩子讀書鳳毛麟角,我們村女孩個個有書讀;讀到初中,班上女生大多是我們村的。”
鶴田宗祠名德茂堂,為流口區規模最大。祠堂右側還有個舉人廳,單從精雕細鏤的鍍金四人轎、八人轎就讓人知道該村是出了大人物的。
牌樓下宗祠名靖濟堂。
三個村方氏族人源出一脈,打斷骨頭連著筋,村址又近在咫尺,族約家規、風俗習慣如出一轍外,逢年過節、大陽會(廟會)也一起熱鬧。因三個村都面對火堆形的尖山尖,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三村人都在宗祠前打火堆“對燒”防火,熊熊大火一直燃燒到來年正月初七。但自漁塘村宗祠辟了8口天井,祠前砌水塘破解了火患威脅,就一勞永逸了。每年大陽會,漁塘人就在宗祠的門口坦搭戲臺,請戲班唱戲,偌大的戲臺向外延伸一直覆蓋了整個魚塘,才容得下村鄰及應邀而來的親朋好友,人如海,歌如潮,熱鬧非凡,地方政府也借機派糧差來催繳拖欠多年的錢糧……
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三個村協同謀劃舞的是板凳龍。一個村一條龍,按一個男丁一支燈(燈籠),四支一把(節)串聯而成。誰家當年添了村里第一個男丁,誰家就做“龍頭”,牽頭到宗祠敬獻全豬,祭拜列祖列宗。夜幕降臨,三頭龍浩浩蕩蕩舞到瑞玉堂前會合,交織纏繞,翩翩共舞;然后折返回村舞,誰家添男丁、娶媳婦當年有喜事,就在其門口磕三下頭,一般人家磕一下頭。“1950年我是村里出生的第一個男丁,由我家做東舞龍,此后就偃旗息鼓沒舞過了。”現年66歲的牌樓下退休教師方朝曦如是說。
方氏族規繁瑣而苛嚴,三朝(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初七酒會只許男丁春風滿面進祠堂會餐,撇下婦孺在家興致索然地吃飯。族人“生要進、死要出”祠堂(出生、婚娶新娘要來祠堂祭拜,死亡由祠堂抬出)。牌樓下的牌坊是宗族的榮耀,新郎新娘新婚燕爾可從牌坊下走過以沾染喜氣,但“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榮光僅限于族人。曾有村民謝某隨娘胎帶來,結婚時族人愣是不網開一面讓小倆口從牌坊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