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隆阜抬閣”的歷史淵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當時徽商鼎盛,民俗活動分外熱鬧,徽州特別是屯溪隆阜一帶的百姓們就想著點子活躍這“徽商故里”的大、小節日氣氛,于是,“隆阜抬閣”便應運而生。加之古徽州的地方戲曲“徽劇”、“目連戲”等歷史悠久,劇目豐富,家喻戶曉,為“隆阜抬閣”的創意、萌動,提供了關鍵的契機,所以,古時“隆阜抬閣”,也被稱作“臺戲”。
“隆阜抬閣”有點類似于現代游行隊伍中的“人物造型彩車”,只不過它是用人抬著行進罷了,因此上邊的人物造型所獨具的顫顫悠悠的律動美感,則是彩車所無法比擬的。“抬閣”的“閣”,指的是民間工匠精心設計制造的木制閣式框架。以規模及劇情不同,分為“二層閣”和“三層閣”兩種。閣體外面,按劇情需要彩飾成亭臺、樓閣、石橋、彩虹、山川、漁船、云端或花卉等,雖層層疊疊,但卻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各層閣體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穩立于閣體彩物間,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的孩童,就或站、或立、或端坐、或懸空于這些支柱上,彩服巧妙地將支柱遮掩殆盡,這些戲裝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盛狀。常見的“隆阜抬閣”戲曲人物造型選題,為《白蛇傳》里的“水漫金山寺”,《西游記》里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還有“桃園三結義”、“打漁殺家”等。近些年隨著黃山市旅游事業的突飛猛進和旅游資源的挖掘,也有將戴震、朱熹、程大位、陶行知、黃賓虹等徽州歷史名人用作人物造型的,可謂“隆阜抬閣”的推陳出新之舉了。
如此之高的“隆阜抬閣”,是由4個古裝打扮的青年漢子肩抬、杠扛臨空前行的,前、后各二人,頭扎白羊肚頭巾,身著白布內褂,外罩黃色背心,一副精氣神兒的樣子。抬閣左右兩側,各有二位同樣裝扮的青年漢子,他們既是抬閣手的替換者,又是抬閣的護衛者和開路者。他們常常手執長長的鋼叉,一邊相機挑高沿途低垂的橫幅,或撥開路旁大樹斜伸的枝丫,使高高的抬閣不至于受阻或損壞。
“隆阜抬閣”常常是一連出動四五座魚貫緩行、招搖過市,無論遠觀還是近看,都給人一種大氣勢、大規模和大熱點之享受。加之每座抬閣前邊,都有一班鼓樂吹吹打打,營造著與抬閣上戲曲故事相一致的氣氛,更使觀眾聆歌聽樂頓入戲中。固定的抬閣造型,立即在人們的腦海中活化成戲文故事,如此流動著的露天舞臺之美妙享受,實在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了。
擔任抬閣人物造型的孩童,都是在全鄉全村精心挑選出來的,既要扮相俊好,又要體形輕巧,還得有點“一站、一坐幾個小時”的吃苦耐勞精神。即便條件如此苛刻,然而每次選人時,家家戶戶都是十分踴躍,唯恐自家孩子落選。而據抬閣制作師傅告訴我:其實,抬閣最大的秘密,是在抬閣閣體的底層空間里。這里非規則地排列、堆放著一塊塊大小不等的石頭,正是這些石頭在起著高大抬閣的穩定作用和平衡作用。如何巧妙安放布置這些石頭的位置和多寡,則成了檢驗一個抬閣制作師傅水平高低的內在標準。
現在,“隆阜抬閣”民間習俗,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隆阜抬閣”,將會在薪火相傳中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