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皖南的徽州,四季可以用尺子來量,節氣都是壓著點的。每年的冬至進九,自然就到了凍手凍腳的季節。從這時到來年的開春,徽州鄉村隨處可見一種取暖的工具——“火熥”。
徽州鄉村隨處可見的一種取暖工具:火熥
在徽州,即便是數九寒冬,零下氣溫的日子并不多。但我聽說有些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來徽州都扛不住這里的寒,因為北方的鄉村有炕,屋里燒著取暖的柴禾,城里有暖氣,只要不出門,就不覺得冷,可是徽州沒有;罩莸泥l村,無論冷熱都沒處躲、沒處藏,外邊熱就到屋子里涼快涼快,屋里冷就到外邊的陽光底下暖和暖和。所以,徽州人是最知冷暖的。
“火熥”是徽州人用來烘手、暖腳的御寒用具,也是徽州民間自古以來就有的物件;罩莼馃追譃閮刹糠,外觀是用竹篾編成,內空外圓,上面有竹片編制成的拎把;內空用來安放火缽。我小時候使用的火熥都是窯里燒制成的陶質火缽,也有人家是祖上留下來的銅制火缽,但那樣的火熥不多見。后來及至現在,火缽基本都是鐵質的;馃妆┞对谕獾膱A口都配有尺寸相當的網狀火熥蓋,一般是用銅絲或鉛絲編成;火熥把手的一側都配有一雙銅制或鐵質的像筷子一樣的“火熥箸”,鑲插在“火熥把”上。取暖的時候感到火力不夠時,就手取下“火熥箸”,沿火缽四周松一松炭灰,這時,炭灰上面便會裂開一道道縫,那下面的炭火就露一道道通紅的亮光,火力頓時又上來了。
我看見外婆曾置辦過幾個火熥。那時是請蔑匠師傅來家里上工,一般請蔑匠上工都是置辦大物件,像曬谷子的竹墊、裝谷子的竹簍和畚箕之類的,火熥通常是蔑匠上工時東家讓附帶的。講究的人家會讓蔑匠師傅編上花紋或圖案,不過那樣很費工夫。外婆在編好的火熥把上用毛筆工整地書上“程惠娟辦”,并落上置辦年月,然后將火熥放進桐油中浸上幾下,拎出來掛在太陽下晾曬,等桐油干后,火熥的竹蔑便泛著古銅色的光澤,使用幾年后,通體光滑泛亮,非常精致。
火熥所用的炭大多是農家自己做飯燒菜時未燃盡就退出來的柴炭;馃子玫纳系忍渴巧讲枳褮傻奶,結實耐用,保暖時間長,可以從早用到晚。在鄉下,婦女們串門時,圍裙下面一定是罩著一只火熥;冬日的陽光下,鄉鄰們把火熥籠在膝頭,邊取暖邊家長里短。
小時候在村里上學,隆冬臘月,每個小伙伴都會拎一只火熥去上學,但并非每個小伙伴都是為了取暖才拎火熥的。那時,我們的褲兜里都揣有一兩個“百雀羚”雪花膏的小鐵盒,每天都從家里帶上一些玉米,還有扁豆籽,一到學校就先把玉米放進鐵盒,焐進火熥后放在腳下,然后再打開書本,閉上眼睛愰著腦袋開始早讀。一時三刻,腳底就感覺到了“卟、卟”,“叭、叭”的聲響,就等著課前“放風”時刻的到來,便可以抓起火熥沖出教室享受香噴噴的玉米花了。
一次上數學課,坐在我前桌的小伙伴沒有把“百雀羚”從火熥里夾出,老師剛喊“請坐下”,就聽見教室里響起“卟”的一聲,接著又“叭”的一聲。老師從講臺的抽屜中拿出一根板凳腿,一邊在自己的手掌上輕輕地拍打著,一邊踱步來到我前桌的小伙伴跟前,用板凳腿輕輕地敲敲小伙伴緊踩在火熥蓋上的腳,示意他把腳拿開。小伙伴的腳不僅沒有挪開,十只腳趾還緊緊地扣在火熥蓋上,兩只手也伸進桌下緊緊地抓住火熥把,頭埋在桌上,一抬不抬,全班同學的眼光都投射在我的前桌。
老師彎下腰,伸手抓住小伙伴的火熥往外拽,小伙伴死死抓住不放,幾經拉扯,最終還是老師把火熥拽了出來。只見老師二話沒說,拎著火熥走到教室門口,“嗖”地一聲將火熥甩了出去。老師走到講臺前,放回板凳腿,剛說了一句,“同學們,現在上課。”這時,我前桌的小伙伴突然抬起頭,仰起脹得通紅的臉,吸一下就快要滴下來的鼻涕,快步沖到講臺旁,指著老師大聲嚷道,賠我火熥,賠我火熥,不賠我火熥,我現在就去踩你菜園門。然后憤憤地沖出教室。
老師笑了一聲,對同學們說,我們上課。我小學時的數學老師是村里人,和剛才那個小伙伴是鄰居。那時,數學老師用板凳腿打學生手掌是出了名的。不過老師從來不會因為學生犯事才打,只是在數學考試后才打學生,打幾下也是按分數論的。如果有哪個同學手被打腫,家長一定會上門感謝老師的,并且還會說上一句“下次打狠些,這個廢料真是讓你操心了”。
火熥在我身上也發生過一件驚心動魄的事。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隆冬臘月的一個晚上,我把火熥擱在腳頭焐被窩,結果睡著了,踢翻了火熥,燒著了被子。要不是外婆住在前屋,聞到一股濃烈焦糊味,房子可能就被燒了。
在徽州,“火熥”是被廣泛使用的,每家每戶都有,人們除了用來焐手焙腳取暖,也用它來烘烤衣服、保溫飯菜;罩菝耖g的婚、喪大事中,火熥也是必不可少器具。迎親嫁娶,嫁妝中一定會有一對貼上了紅喜字的精致火熥,寓示香火綿延。鄉村的葬禮上,故人入土為安后,就要將插香火的飯碗放在火熥上,由嫡親后代拎著它,手打雨傘,沿來路一步不回頭、一言不能發地將故人的魂“領”回家去。有的鄉村還把火熥作為佳節禮品,象征了鄰里和睦,熱心熱腸。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在雪地里玩;貋砗,外婆將我一雙凍得通紅的小手焐在圍裙底下火熥上的情景,也能夠回味到寒天里火熥上烘焙著外婆做的芝麻馃的香味。
“火熥”將我的童年暖暖地、暖暖地焐在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