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馬克·呂布過世,享年93歲。他是上世紀50年代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多次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來到中國,一生拍攝了無數中國主題的作品,與中國有著極深的淵源。
攝影大師馬克·呂布黑白像
馬克·呂布(Marc Riboud)1923生于法國的里昂。在他14歲時,他父親給了他一臺柯達相機,從此馬克·呂布就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二次大戰期間參加了法國地下反法西斯游擊隊。1952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1975年、1976年當選為瑪格南歐洲分部主席,并一直任職到1980年。足跡遍及全球,尤其是印度、中國、越南、美國和中東。出版了大量攝影集,其中有1951年《日本婦女》、1964年《加納》、1966年《中國三面旗幟》、1970年《北越面孔》、1981年《中國印象》等。
從1956年底到2006年,馬克·呂布到中國游覽的次數已經超過了20次,而他最喜歡拍攝的主題是黃山。
88歲的馬克·呂布至今仍堅持只用膠片相機拍攝,他拍攝最多的也是黑白照片,其中又以人物紀實類偏多。最讓他得意的是黃山系列風景照。與以往黃山風景片大不同,馬克·呂布的黑白照片里的云霧黃山仿佛一幅中國水墨畫。據悉,馬克·呂布黃山系列作品圖集目前已“絕版”,現在每幅價格在5萬元以上。
黃山,1983
附:新周刊2007年第19期
貝聿銘告訴我黃山是中國繪畫和詩歌的搖籃
馬克·呂布[法國]
問:你第一次來中國是什么時候?什么原因要來?你見過毛主席和周總理,有什么印象?
答: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57年1月1日。因為那時禁止西方人進入中國,我急切地想沖破一切障礙。我花了一年時間才取得簽證。我剛從印度回來。中國似乎比較貧窮,但情況比較樂觀。孩子、女人和男人都在田里勞動(人民公社)。我和另外200名嘉賓一起在宴會上見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第二次是1965年,我和—名法國記者,在人民大會堂采訪了周總理,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后來我聽說周總理通常是徹夜工作。
問:你鏡頭下的黃山很像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你也似乎很熟悉中國詩人王維和畫家石濤。你是否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答:我從建筑師貝聿銘那里聽說了黃山,他告訴我黃山是中國繪畫和詩歌的搖籃,我不懂中文,因此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石濤。
問:你出版了幾本關于中國的書,包括《中國40年攝影集》,現在可說是《中國50年攝影集》,你被視為中國的老朋友,中國攝影師稱你為“老布”,意為“受尊敬的呂布”,為什么你—直對中國保持興趣? 答:當然我已經老了,也算得上一個朋友,所以我是中國的老朋友。我知道中國人將白頭發視為年紀大,我保證我不會收頭發的變白來贏得中國人的尊敬!
問:瑪格南攝影師,尤其是你和布勒松,影響了很多中國攝影師如吳家林、肖全。你拍攝普通者百姓的平和手法感動了很多攝影師。你如何看待中國當代攝影? 答:布勒松能廣泛影響中國攝影師,這很好。當代中國攝影師應該多一些參照自己的同行如吳家林和肖全,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今天的中國攝影師似乎受到許多西方最差攝影師的影響。
問:你說過很難給中國畫像,拍得越多,印象越模糊越矛盾。中國對你而言,是一個有著許多新鮮事物的東方奇國還是一個有著深厚感情的地方?
答:我對中國的看法沒有改變。我對中國人民有著很深的感情。
問:你似乎很遺憾現代中國無處不在的消費主義,并嘆惜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消逝。但你是否真的看過毛時代的傳統文化之美?或者只是中國古代繪畫留給你的印象?
答:革命通常會摧毀舊經濟。中國層出不窮的高樓大廈和新的郊區已經毀掉了許多老房子和歷史遺產。當然,紫禁城、天壇和少數古建筑還存在,但上海、北京和其他城市到處在拆遷。眾所周知,經濟的崛起比革命更能改變現實。一個經濟發展如此迅速、商業化程度如此之高、世界第三經濟體、擁有最強大軍隊之一的國家應該平衡經濟的成功和政治的發展。像其他的經濟發達國家。今天的中國應該實行,也無法回避這一選擇。
問:很多瑪格南攝影師拍過中國,你看過那些圖片嗎?有什么感受?
答:我沒見過那些圖片,但見過一些非常有震撼力的圖片。
問:據說你隨身攜帶一張有周總理的照片以便在中國遇到困難時拿出來當通行證,這是真的嗎?為什么是周總理而不是其他人?
答:關于通行證的說法是錯誤的。的確我非常敬佩周總理,但我記不清在中國遇到過真正的麻煩?梢哉f,全世界都一樣,如果你對別人微笑,大多數人會報以同樣的微笑。而且我注意到,世界上越窮的人越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