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不乏歷代匾額題刻,成為黃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眾多黃山游客尤其是書法與文學愛好者駐足品讀,平添了游興。

“黃海仙都”,1705年,康熙御題。原額懸于黃山慈光寺大殿,后毀。1991年,據史圖以青碑重刻立于
慈光閣名人書詠黃山碑林。“自古黃山云成海。”黃山素有“黃海”之美稱。

“熱不因人”,王丹題。
黃山溫泉拱券券額。因景喻人,語意雙關。做人當如
黃山溫泉,不因浴者身份而出現溫差,以恒溫平等相待。王丹,生平未詳,從
溫泉拱券的歷史推測,當為明清時人。

“湯嶺關”,咸豐己未年(1859)張芾題。黃山湯嶺關關額。張芾(生卒年未詳),字黼侯,號小浦,陜西涇陽人。曾任刑部侍郎、江西巡撫、左副都御史等職,督辦過皖南軍務,防剿太平軍。

“海心亭”,1929年陳少舟題。黃山
云海素有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之分。海心亭位于“海中海”的天海,故名。陳少舟,太平人(今
黃山市黃山區),生平未詳。

“
排云亭”,1940年余紹宋題。
排云亭面向黃山
西海大峽谷,風起云涌之際,大有“排山倒海”之勢。余紹宋(1883-1949),號越園,浙江龍游人。曾任民國司法次長。工書善畫,尤長松竹。

“半山寺”,1957年,劉伯承題。木制匾額。劉伯承(1892-1985),四川開縣人。開國元勛,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于1957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視察黃山。

“慈光閣”,1965年董必武題。木制匾額。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曾任國家副主席。于1965年5月21日至6月9日,陪同時任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在黃山休養。

“觀瀑亭”, 1965年胡志明題。木制匾額。胡志明(1890-1969),曾任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1965年5月21日至6月9日在黃山休養。

“桃源亭”, 1964年郭沫若題。木制匾額。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現代作家、詩人、戲劇家、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于1964年5月20日至25日在黃山考察。

“觀瀑樓”, 1990年趙樸初題。木制匾額。趙樸初(1907-2000),安徽太湖縣人。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宗教活動家、書法家。于1990年9月21日到訪黃山,并賦詩留題。

“排云樓”, 1995年張仃題。木制匾額。張仃(1917-2010),遼寧黑山人。清華大學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提議者之一,全國政協會徽設計者,著名畫家。于1995年到訪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