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主題:雪莊----黃山不能遺漏的記憶(上篇)
五、云舫峰高老雪莊----山高僧冷熱交往
史志的記載讓我們看到了雪莊的奇詭、孤清、冷傲的一面:他能被雪埋數尺而不僵;能絕糧七日而不死;能叱虎而退;能于京師終日嗜睡,與人不交一言;能于皇帝面前力請還山等等,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描寫,實只是為了強調其孤高氣節的一種附會,不無夸張成分。然現存更多的他與友人交往的資料,給我們展示了雪莊現實生活的另一面。
雪莊初到黃山是康熙二十八年,此時《黃山志定本》已經刊行(康熙己未)。其時,他棲居太平翠螺山[31];蛞蛴讶私榻B,或許是看到了黃山志書的記載,他“散發攜杖來游黃山,過阮溪,信宿即行”,首站就找到了阮溪的汪栗亭[32],如果之前沒有做好功課,是不會如此目標明確的。汪士鋐曾經參與過《黃山志定本》的編修,且“生平喜交游,篤風誼,曾歸汪沐日之喪,為之營葬” [33],在外界有著很好的人脈關系及口碑。他與施閏章、王士禛、宋犖、吳綺、吳菘、黃宗羲、屈大均、江注、梅清、梅庚、石濤、汪洪度、吳瞻泰等人相友善,《黃山志續集》中有大量的詩文,顯示他們或一起游山,或賦詩酬答的情誼。雪莊找到了汪士鋐,也就奠定了他在黃山三十年成就的基礎。
明末清初,徽商鼎盛,汪氏家族在外經商者眾。這些商人發達之后,大多回鄉置田構屋,修橋補路,建祠堂、筑書院,購買山產贈作寺廟日常之資,與高僧大德交友。這樣,既可以有談禪詩畫的好友,來游山時又不為生客。汪士鋐便是徽州汪氏家族的佼佼者,尤其在清初,以他為代表的徽州士紳,對黃山的護持,特別是后山的開發,貢獻巨大。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僧寓安向汪公圖南求“一袈裟地” [34],在丞相源建起了擲缽禪院(后易名云谷寺),擲缽禪院于明末在新安稱極盛。
雪莊應召北上時曾途經石城,寄宿“家觀察松峰先生” [35]之江月樓,次年自京師返,再晤汪輝。雪莊與汪輝的結緣,汪士鋐從中所起作用不可小視。
因有汪士鋐的引薦,雪莊居黃山期間,還結識了大批徽商士賢,他們或在經濟上時時資助,或在精神上相互贊賞。吳菘、吳瞻泰、汪宏度、方望子等都與雪莊有著深厚的交情。(吳菘將雪莊山花圖刻成詩箋,汪宏度將雪莊黃山圖編入其《黃山領要錄》。)
慈光寺的中洲和尚與雪莊時有往來,雪莊有《喜慈光方丈過訪》記之,中洲四十歲時,他寫《祝慈光方丈中和尚》以賀,中洲和尚則在大雪封山時,冒險探路送糧問侯。翠微寺的雨峰和尚知其糧罄之時派人長途跋涉,送糧補給。雪莊當即賦詩 “多謝堂頭送鶴糧。”此外,他與當地百姓關系融洽,當地百姓也時常給以物質及體力上的幫助。
他雖隱居山中,但與同門師兄弟之間,感情依然甚篤,雖往來詩柬留存下來的不多,但就這僅存的數首詩柬之中,足可看出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
雪莊有個師兄叫傳遐號柴村[36],他有一首《送雪莊大師之廣陵》[37],或許寫于雪莊初離南京去揚州之際,一個年長者對師兄弟諄諄囑咐與關照,情真意切。二人把手相看,無語凝咽的畫面呼之欲出。
旦暮倚舟堂,應念同所師。
佳話時時聆,好書共讀之。
興至發高憨,煙嵐顛倒施。
同氣乃相求,忽論慧與癡。
君今廣陵去,惆悵春風時。
春風搖百草,日日起相思。
把臂大提上,吞聲無一辭。
相見了無意,河水胡彌彌。
還有一首,當是雪莊棲定黃山之后,此時雪莊與柴村離別已經12年。適逢有友人去揚州,雪莊便托友人捎去了對師兄的問候。此時,柴村正臥病在床,當聞知有客自黃山來,并帶來師弟雪莊的音信時,柴村激動得掀被拋帎,一躍而起,仿佛病痛立馬痊愈似的。
以詩代簡答黃山雪莊大師 [38]
抱病臥樓頭,秋陽曝阡陌。
忽爾聞來使,云是黃山客。
投枕慣然起,得書如得璧。
載詠抑載歌,煙柳垂垂碧。
上言最奇峰,嶙峋豈千百。
日入峰更佳,棲鳥鳴嘖嘖。
巖松怪且古,如龍斗川澤。
細看僅數寸,巨者高數尺。
幽居構其間,散發對晨夕。
我從五嶺歸,遂覓君形跡。
今始達真意,頓使余懷釋。
一別十二稔,萬事都蕭索。
又聆山侶言,君首亦垂白。
剎那歲月遷,匪啻駒過隙。
念君神骨異,貞固若磐石。
悠悠生我心,不復迂籌策。
杖履束春風,準擬天都適。
雪莊也有懷念師兄的一首詩,也許正是友人歸來,帶回師兄書信后所寫。從詩中可以看出,他知道了師兄臥病在床,頭發已白等情況后,情緒低落,心生感慨。由此也可見與師兄感情之篤。
得柴村法兄書
雁杳魚沉十二年,封書忽寄海云天。
空嗟兩地頭俱白,讀罷拋書枕石眠。
他與另一位師兄弟傳本[39]關系也很好,時有書信往來,雪莊還曾有畫相送。傳本有詩記錄了得到書畫時的情景:
壬申暮秋接雪兄大師書并黃山圖有作[40]
折柬燈前一解顏,恍然令我到黃山。
松盤怪石蘚苔上,峰削青天幾案間。
語好尤增長別思,情真難致雨心間。
來秋莫負西華約,竹杖芙蓉再共攀。
次年,雪莊北上京城,阻留南京時,傳本也客次金陵,還偕同其他同門兄弟僧智幻、智楞等過門拜訪。
由于應詔赴京畢竟不同于一般的云游,于雪莊實在是萬不得已。他的朋友當然知道他的性格,可皇命難違,只好婉轉提醒。好友黃烈,在“癸酉仲冬雪莊大士徵車北上,道經濠梁志別”詩中,就勸他“逢人只話山中事”。朋友的話雪莊是記住了,到了京城,終日睡覺,即便是“山中事”也不想多說。為了解答他人的疑問,他讓徒弟懔峰把山中的情況賦成詩,書于館壁間。廩峰《隨雪老人客都門,見者多問云舫境界,老人因命余賦此書館壁間以答》
茅屋千峰里,人居圖畫中。
石苔鸚鵡綠,山果杜鵑紅。
弄影花篩月,飛香幔過風。
倚欄無個事,吹笛供山翁。
當然,在京城期間,雪莊也并非完全終日酣睡,與人不交一語。事實上,在京城的數月間,他還是結識了一批達官顯貴,這些人或為官秉直剛正,不攀不附,或學富五車,竟為帝師。如工部侍郎阮爾詢[41]、戶部侍郎錢三錫[42]、翰林院侍講、大理寺少卿孫勷[43]、龐塏[44],翰林檢計劉琰[45],禮部尚書王澤弘[46],給事車萬育[47]、詹事史夔[48]、光祿寺卿羅秉倫[49],大學者、黃宗羲門人仇兆鰲[50]等,他們也看中雪莊的品性,多有交往,臨別時各以詩相贈,有的還保持了與雪莊的長期聯系。雪莊在京城的情況和心態,從眾人的送別詩中可窺豹之一斑。
六、丹青筆筆是天機----詩與畫的至靈至奇
雪莊是一位詩畫僧,他于詩畫學頗有淵源,深悉吟詩繪畫之理趣。他的師傅南庵老人[51]就是一位 “觸景能詩,托風旨于音響之外”,并“以雕繪為能事”的詩畫僧。他師兄弟柴村也是“詩類其師,尤善畫,筆意蒼潤,得元四家意。”。他的另一位師兄童求[52],也擅丹青!渡疥柨h志》、《淮安府志》都說雪莊“詩畫與童求、柴村齊名。”
雪莊初入黃山時,適逢大雨,雨天登山,一般來說感覺是不會太好的,但此時的雪莊卻依然興致盎然,“衣裳翠濕不知冷,白云一望空漫漫。石筍云中忽有無,米家樹法真糢糊。”[53]他以畫家獨有的審美視角鑒賞雨中黃山特有的魅力:看到的是宋代畫家米元章、米元暉筆下《煙雨圖》的現實版。
居山期間,閑來無事,“修樹”為樂。此時他想到的卻是“元鎮樹瘦直,咸熙樹古怪。修就各天然,道人收入畫。”
從這些詩句中可以感覺到,雪莊對中國傳統繪畫是有著深厚的基礎的,對各家畫法的特點是了然于胸的。
居黃山三十余年,雪莊以黃山為創作素材,繪黃山,吟黃山,成為黃山畫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黃山畫派”的貢獻,不僅僅在于能詩會畫,更重要的是他圖寫黃山能得其質,詩詠黃山能傳其神。
首先是由 “寫意”向寫實轉變。雪莊來黃山之前,從師傅南庵大依那里學習了“元四家”的寫意技法。見到雨中黃山感受到的是“米家寫意”。入黃山尤其是北上京師“一瓢一笠”再還黃山之后,正在編寫《黃山志續集》的好友汪士鋐就急忙忙“披榛相訪”,邀請雪莊“擇其至靈奇者三十二峰重加圖繪,鋟入續志” [54]。為此,雪莊常奔走于黃山三十六峰間,踏遍黃山的峰巒澗壑,以移步換形的視角領略黃山的真面,尋找它的絕妙奇景。入微觀察,細細體悟,凡巒鍔、林木、泉壑、云煙皆先了然于心,而后放情揮灑,形諸筆端。他繪有百十幅《黃山圖》,其中有四十三幅被汪士鈜收進了《黃山志續集》。今天我們披閱《黃山志續集》,首入眼簾的便是出自雪莊的一幅幅“黃山圖”,這種對景寫生似的圖版,成為最早的“黃山導游圖”。
雪莊*云舫左數峰
皮篷*云舫左數峰實景
其次是作品具有其獨特性。用筆多以中鋒鉤勒,少用皴擦,尤其善于用焦墨枯筆,通過各種“點”來表達山中一草一木,一丘一壑,準確塑造黃山山中的物象特徵,著墨精微,讓人感覺到作品既富有節奏感、韻律感,又有高古簡潔之氣,既表現了黃山原始靜穆之偉岸,意境之深幽,又展現了黃山的鬼斧神工。
舫之右數峰*夏山消暑圖
其三是作品構圖大開大闔,既有全景式的大場面,如祥符寺、慈光寺、云谷、隔岸望湯池圖、云舫全圖等,或仰觀,或俯察,用筆細膩,畫面飽滿,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也有 “不完整”的特寫式構圖,如臥龍松,迎送松、云門等,以擬人化的筆法,賦于松、石以古、靜、幽、閑的精神。觀雪莊的黃山圖,實可從圖中看到他自我精神的寫照。
其四是山形等擬人化。這在云舫數幅作品中對山峰的命名,表現尤為明顯。究其原因,或許是試圖表達一種“在山中”的“山情”和“與山俱化”的生命體驗形式。與其之前的漸江、石濤相比,同為出家人,同為黃山畫派的巨擘,漸江用筆剛勁冷峻、少皴染,雪莊有之,石濤善“特寫”,多“不完整”的構圖,在墨“點”的使用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雪莊也運之傳神。故張大千論黃山畫派,言“漸江寫其骨相,石濤傳其性情,瞿山擅其變幻”,近見汪君治平評“漸江畫為心象(風骨)黃山,石濤畫為大象(無形)黃山,梅清畫為幻象(仿佛)黃山,雪莊得黃山之真,為印象(寫真)黃山”,亦為至論。
雪莊繪畫技藝高超,于書畫鑒賞亦有獨到的見解。今存歙縣博物館的黃錤[55]《黃海真形圖》,“乃筠庵臨明、清間諸老人畫稿,備刻木,而雪莊為評定者” [56],共圖五十三幅。其中,后三幀為雪莊所繪。且五十三圖中有雪莊賞評題跋語者達三十七幅。茲錄其后:
一:城樓西北望黃山全圖
雪莊評云:巒頭皴法俱本改正,惟郡城望黃山乃正面也,故于云際寫其大略而已。
二:圣泉峰,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第二道水太高了二三分,似另外從山后流出,宜落下些,即是一個源頭也,衲仿一幅聽采用。
三:擲缽峰,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真擲缽峰形橫闊,此圖瘦得妙,又妙在卻是擲缽峰,算他峰不得。
四:祥符寺,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此幅可用,穩當受看,橋妙、路妙、山根妙。
五、朱砂峰,上注“雪莊大師本”
雪莊云:上紅點處增云數筆、樹一株,不識當否?
六、逍遙溪,漸江師本
雪莊云:刻出好看
七、石門潭,筠庵自作
雪莊云:雄壯妙絕,非真知山水人不得寫出。伏極,朱點處連皴帶染難刻,要破筆沙沙的分輕重,方是印出面目。
八、洗藥溪,漸江師本
雪莊云:石頭立得穩,章法又稱,筆筆可師,真名筆也。
九、水簾洞,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想頭變化妙極,真能補天地所不能,好過真景多矣。但洞右邊有一缺,有泄水之道,衲改數筆。又下邊補云數筆,以稱章法,又補虛點作樹影。
十、云舫,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落筆取舍得妙,真佳處,領其要,有此一圖,云舫從今名重矣。伏極伏極!衲又添一《云舫全圖》,乞收入圖中,景好不妨重出。此衲與先生千古一遇,何幸何幸!
十一、鳴弦泉,蕭尺木本
雪莊評云:妙絕,真老手!但藤刻出,恐雜亂皴法,改作雙鉤可也。
十二、師子林,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易刻,好過真師子林。真師子林不能有此雅屋,亦不能有此好基址。衲增師頭邊一小筆。
十三、老人峰,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此幅妙過尺木,紅點一小直筆刪去,更有余不盡。衲做一幅,聽采用。
十四、擾龍松,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朱點處添云二三筆,以稱章法。
十五、飛來石,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此石太求奇,似立不穩,朱點處添兩筆,方覺不倒有力。
十六、始信峰,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好過真景,妙了。
十七、臥龍松,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此幅真,過蕭,可用。
十八、文殊院,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此幅好過真境,想必從別山望見玉屏,若登文殊院,則不甚似。紅點處,衲添象鼻石,似必不可少。
十九、鐵線潭,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妙絕,一幅中堂大畫,山妙、樹妙、云更奇妙。一片風聲水聲,似有龍出入其間,誰人面得出?真鐵線潭,何能有此圖妙?真妙絕也。
二十、喝石居,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好極,寫得出,平日所見漸江大小畫幅,還覺得人人易到,今見此本,伏極矣。
二十一、西海門,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此圖可用,衲添海云三筆,似還可。
二十二、仙橋,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大觀,妙絕。
二十三、破石松
雪莊評云:好到極處,雄壯有力,真黃山,真黃山!
二十四、油潭,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妙圖可用。如此人最難畫,要畫出易,要成畫難,非老手不敢下筆也。
二十五:百步云梯
雪莊評云:“此圖似從鰲魚洞下望云梯,似極,真極。衲添松一株,似顧盼云梯邊松,又增遠海云數筆,以取四面有云,有不盡之意。
二十六、天都峰,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瘦得妙,衲略助云數筆。
二十七、仙人榜,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妙圖。
二十八、蓮花峰,上注:此系參漸師、蕭公、鄭公三圖而合為之者,乞酌定。
雪莊評云:好過真蓮花峰,無說。
二十九、洋湖,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此種最難畫,卻被先生畫出。衲添松兩株,以助樹之神氣。添虛皴虛點數筆,以代染法。此衲之愚見,可用則用之,如不可,不妨刪去。
三十、鰲魚洞,上注:雪大師本
雪莊評云:此幅取舍得妙。衲原本如砂,先生竟向沙中淘出真金也。衲疑先生必有仙術點化之妙,不然,何能到此?
三十一、指月庵
雪莊評云:此今人所稱煉丹臺,而不知即昔之指月庵也。
三十二、月塔,蕭尺木本
雪莊評云:此幅是真光明頂?煽。前幅《光明頂》竟不必用。妙在上面空紙皆是畫。
三十三、石門峰,梅淵公本
雪莊評云:妙,妙,好章法!但云欠渾化,宜略加數筆,始見云浪搖動。如不可,不妨刪去。
三十四、平天矼,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此平天矼極似,再奇由不似也。且成得一幅好畫,不必疑。衲錯添遠處三峰,覺不合畫,仍欲去之。
三十五、云門峰,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似米虎兒,妙,妙!
三十六、九疊泉,漸江師本
雪莊評云:下邊鼠跡點,住筆太齊。衲為添樹頭兩枝,并數個雙勾樹葉。如不可,刪去不妨。
三十七、散花塢,筠庵自作
雪莊評云:襯山橫皴,住筆太齊。朱點之下,宜疏疏添幾筆,以當染氣。
從上述評跋中可以看出,雪莊對每一圖的優點和不足都做了詳細、精到的點評。既簡潔精辟,又趣味橫生。體現了雪莊扎根黃山,潛心體味黃山真景,以不同的風格來描繪黃山神妙絕倫的境象,給后人提供了珍貴的繪畫賞評素材,影響深遠。
雪莊不但繪制 “黃山圖百幅,悉得山靈真面”,而且“間輯山中所產異花,得一百六種,命之以名且系之以詩,一一傅染其色態”。這就是對后世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黃山山花圖冊》。
關于《黃山山花圖冊》,或言一百六種,或言一百二十種,說法不一。
許承堯《歙事閑譚》卷八《雪莊上人》記有“曾睹黃鳳六臨雪莊黃山卉圖有七十二種。”
根據程庭《若庵集*春帆紀程》所載,言雪莊“間輯山中所產異花,得一百六種,命之以名,且系以詩,一一傅染其色態。余按圖冊而求之,始知適途中所採有所謂寶綱、醉仙、纓絡、山海棠、山金櫻等名目,仍有十余種雪師亦復不知,蓋彼百六種數內,專取色香兼備者,否則仍不採入,是足徵奇花異草之多品矣”。
程夢星也有《題雪莊山花圖(凡一百六種,皆人間所無)》[57] “采葺多至百六種。其數猶恨陽九窮”。
此二人都是雪莊摯友,親閱過雪莊的《黃山山花圖》,或為雪莊最晚年本,當為不虛。
歙人吳菘[58]見其所繪山花精美,擇其三十五幅制為彩箋,命以名,編為《卉箋》!饵S山志定本》重版時將其收錄其中。后有吳菘尾記:
南唐徐熙善畫花卉,多游園圃以求情狀,雖蔬菜根莖皆取入圖,筆饒生意。梅堯臣題其夾筆桃花圖有曰:竹真似竹桃似桃,不待春生嘗在目。此猶凡卉耳。惜不取黃山花令熙見之。黃山奇葩異卉迥絕寰區,不能移植山外。楚州僧傳悟居黃山皮篷,時攜紙筆于幽崖邃壑間,貌形寫照,娛人心目。菘因為譜之,題曰“卉箋”,殆稽含之草木狀,鄭虔之本草記所未嘗載者,聊附山史之末云耳,虬涘吳菘箋。
成帙之后,吳菘將其寄給好友宋犖[59],戊寅(1698年)七夕,宋氏見之,各為賦詩計二十首。并由徽州制墨名家汪節庵將其制成套墨。許承堯《歙事閑譚》有《宋牧仲黃海山花墨》[60]一則,記為“《前塵夢影錄》[61]云:宋牧仲自制黃海山花墨,扁方形。約有二十余種。余曾得四五挺,畫面折枝山花。背題所詠《漫堂詩集》中詠山花詩五絕二十首,皆載山中土俗之名,不見于《群芳譜》”許氏認為“此即《黃山異卉圖》也”。2015年廈門華辰拍賣有限公司春拍時曾上拍一套《黃海群芳圖》墨(見附圖),此墨一套二十錠。形制不一,大小各異,多為長條形,有圓角,有圭形。每錠墨正面為折枝山花圖案,上題花名,背面相應花名各題五言絕句一首,詩后分署宋犖、漫堂及漫堂宋犖款,后有填金小印。首錠詩前并有小序,末錠左側署“古歙汪節庵謹制,正與之相合。由上所述,一本由雪莊繪圖、與吳菘商議命名、并由吳氏制箋,宋犖題詩的“科普”著作臻于完成,成為黃山藝術史上一大雅事。這部“把文學和藝術緊密結合”,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藝術杰作,不但是祖國錦繡河山的縮影,而且對研究黃山地區的野生植物,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62]
宋犖《黃海群芳圖》墨(網絡截圖)
后歙人張潮[63]見此書,甚為喜愛,重新刻版,并更其名作《箋卉》,前后各加了序辭和跋語:
國朝吳菘字綺園,歙縣人。黃山僧雪花(雪莊誤)嘗以黃山所產諸卉繪為圖,宋犖為題句,菘因各為作箋凡三十六條。[64]
箋卉題辭
吾邑黃山初無寸土,松柏皆生石上,余以為草本之花必皆其所不產者也。及讀宋中丞滄浪亭詩中有題黃山雪莊上人山花圖五言斷句二十首,又云寄自吳子綺園。予始知黃山中又有異卉奇葩如此之富。皆他山之所不產,舉世所未經覩者,予深以未得一見為憾。未幾綺園以此帙貽予,較之中丞之詠尚溢其八,予又不知雪莊之所圖與綺園之所箋遂足以盡黃山之所有乎?抑或有所未足乎?其種種嘉名見之楚州雪莊,師居皮篷寢食芳葩,時攜紙筆于幽崖遠壑間,貌形寫照,務得其神,余因為譜之命曰箋卉,殆稽含之《草木狀》鄭虔之《本草記》所未嘗載者也。(張潮,編者注)
跋
予嘗謂草本之花勝于木本,木本者大抵在人意想之中,草本者往往出乎意想之外。黃山諸卉,予雖未見,然觀綺園之所箋,誠有足令人愛玩而不忍恝置者也。心齋張潮。
可見張潮所見者,又在宋氏題詩之后!豆{卉》的成書,凝聚了多人的心血與智慧,堪稱黃山第一部植物志,其中一些命名和描述相當準確與科學,F代商務印書館《植物學大辭典》曾引用其中的不少描述。對今天旅游與植物學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雪莊的《黃海山花圖》冊今不可見,但我們從徐慧[65]臨本,可見其大概。
雪莊《黃山木蓮》
徐慧臨雪莊《臘梅圖》
雪莊能詩善畫,雖然畫作留傳下來的不多,但他所寫的詩,今天所能見到的依然不少。歙人許承堯《歙事閑譚》與《筆嘯軒書畫錄》收錄了雪莊各類題詩數十首。
從這些詩作來看,大致可以分為紀游寫景、題畫、和酬唱三類。且大都以記載、描繪黃山景致為主。于寫景中抒發內心感觸,于閑適中追求自然真放,于抒情中表現深邃而微妙的禪理。
自古皆言黃山名峰三十六,皮篷周圍諸峰,很少有人提及;蛟S是人跡罕至,尚無人命名。雪莊居皮篷三十余年,與諸峰朝夕相對,或策杖斜暉,登眺孤吟;或推窗覽月,臥游領趣;一一為各峰命名,成《云舫雜景詩》二十首。從他為這些山峰命名來看,以人物鳥獸肖形為主,特別以佛教人物為多。如“看松羅漢”、“面壁頭佗”、“空生宴坐”、“慈云大士”、 “伽藍帝君”、“聽泉僧”、“石僧指路”、“羅漢繞塔”等,到處都是佛性的顯現,所以,他的題詩也充滿了佛趣與禪機。
如寫云舫主峰之右石屏上多古松翠柏、雜樹野花,燦如錦屏,峰上一石,上頂華冠,垂纓珞,借薄霧輕煙,披發俯視,若慈云大士現身。因題《慈云大士》:“現身長救苦,能以耳根聞。天上及天下,誰不仰慈云”。又如云舫當面金爐峰頂上,一石如僧,露頂側坐,似聽遠樹泉聲。因題《聽泉僧》:“老僧披水田,呼他總不應。真性觸泉聲,日坐松蔭聽”。表面是寫景,實是他自身的寫照。他有一首有名的《雪夜聽泉歌》,:
人夸黃海峰巒奇,更有水聲人不知。
怪石古松形已定,水聲變幻神魂迷。
凍云欲雪春冬夜,竟能萬狀生驚疑。
側耳披衾趺坐起,恍聞天樂聲漸邇。
君不見,伯牙學琴方子春,獨得移琴海島里。
須臾鶴巢聲雜陳,一十五國鄉語真。
老少鄉語難悉數,哭者笑者攜兒女。
聽久凄涼心轉悲,琴瑟簫管笙簧聚。
遠峰梵唄百千僧,海螺魚磬鐃鈸捶鐘鼓。
近壑宛有煉師浮丘翁,偃月爐中捉龍虎。
又似仙客容成子,相逢黃帝談懸圃。
石崖下聽讀書聲,定有高隱來高吟。
又似肩輿車馬過橋嫌路狹,人夫擁擠相喧爭。
隨后又聽鄉邨山縣賽社會,銅鑼無數大小參差嗚。
從泉聲中他聽到了人世間各種聲音,有歡樂,有悲傷,有痛苦。這與他有幾首在“辭舊新迎”這一特定時點所寫的詩,如“除夕”、 “ 癸酉元日” 、“ 壬申元旦懷栗亭先生二首”等,所表達的內心感受是相通的,讓人讀來有些許的孤寂與悲涼。實際上雖為出家人,塵心未所絕。他是以聽泉來潛心修行,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黃山山水草木之中,心隨物化,隨處皆佛性,觸目盡菩提。
閑暇時雪莊還喜歡在松風明月中撫琴弄笛,或煮菜、或看雪、或種梅、或采野筍,怡然自得。他的詩也多用白描,語言通俗,自然真切,率意天真,禪趣盎然。他雖自謙說自己“無修無證”,自稱逢人“懶說禪”。但這種“逍遙物外忘機處,徹夜松根月下禪”正是雪莊無時無處不禪修的真實寫照。
雖然雪莊的名氣不及漸江、石濤,但他在黃山畫派中的地位,毫無疑問可與之相伯仲,在黃山的保護、發展方面所做貢獻尤其值得贊賞。(完)
《附注》
[1]、程夢星(1678—1747),清詩人。字伍喬,或午橋,號洴江,又號茗柯、香溪、杏溪,安徽歙縣人?滴跷迨荒(1712)進士,選庶吉士。后以母喪歸,不復出。居揚州篠園,與一時名流以詩酒相往還。著有《今有堂詩集》、《茗柯詞》等。
[2]、程庭,字且碩,號若庵,祖籍新安歙縣岑山渡人。自其祖父移居維揚(今揚州)。撰有《若庵集》六卷。
[3]、程庭《若庵集*春帆紀程》,北師大圖書館編《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第八冊《若庵集》。
[4]、汪世清《雪莊的〈黃海云舫圖〉》
[5]、方學成,生于1682年(據王之績《留町別集原序》----載《松華堂合集*梅川文衍》推知),卒于1795,字武工,號松臺, 旌德縣華坦人。長于詩、古文。著有《四書綱目》、《讀書發微》、《學古齋偶錄》、《松華館合集》等。
[6]、蔣志琴《關于雪莊的三個問題:生卒、出家以及繪畫思想》
[7]趙青藜,字然乙,安徽涇縣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著有《漱芳居文集》十六卷,詩集三十二卷,《讀左管窺》二卷等。
[8]《黃山志續集》卷六
[9]、《黃山志續集*云舫記》
[10]、龍池雨公,即雨峰禪師,名超綱,湖南嘉禾人,嗣東塔晦巖熹和尚,系龍池萬翁之孫?滴醵荒(1682)壬戍赴黃山慈光寺請主方丈至戊辰,后應仙源紳士之請,延居翠微寺主持,并修編黃山《翠微寺志》行世。
[11]、丁公,丁庭楗,字駿公,山西安邑進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徽州。
[12]、《黃山志續集》雪莊《辛未春由云舫過平天矼登天都峰放歌寄阮溪汪栗亭居士》
[13]、《黃山志續集》雪莊《和吳子云逸原韻》
[14]、《黃山志續集》雪莊《題畫別少司寇丁公》
[15]、《黃山志續集》雪莊《甲戍秋由都門還黃山云舫柬謝汪松峰先生》
[16]、《黃山志續集*云舫記》
[17]、《黃山志續集》卷五
[18]、《黃山志續集》卷五
[19]、程庭《若庵集*春帆紀程》
[20]、《歙事閑潭》卷之十九《石蹊雪莊黃山詩》。
[21]、《黃山志續集》丁遷楗《重贖云谷一缽禪院香燈田碑》
[22]、《黃山志續集》汪士鋐《重興一缽禪院記》
[23]、吳啟鵬,字云逸(或云葉),江南歙縣人。鄧漢儀《詩觀》三集第九卷,選其詩并有介。
[24]、吳啟元,字青霞,自號三十六峰老農,休寧人。少孤貧,及長遍游秦蜀吳越,交名士,性狷介,人以氣節重之。有《秀濯堂詩》!兜拦 徽州府志*卷十二人物志》。
[25]、見《筆嘯軒書畫錄》,《中國書畫全書》卷十四
[26]、《黃山志續集》卷七
[27]、郭因《“好毬傳”與天都峰》,載其《山高水闊》第三冊
[28]《黃山志續集》卷七
[29]、《黃山志續集》卷五
[30]、汪洪度《黃山領要錄*祥符寺》。汪洪度,字于鼎,號息廬,安徽歙縣人,寓江蘇揚州。工詩古文詞及書,所作山水平淡簡古,頗近漸江。晚年歸臥黃山,著息廬詩、黃山領要錄等。
[31]、翠螺山,舊屬太平府當涂縣,今屬馬鞍山。
[32]、汪士鋐,原名徵,字扶晨,一字栗亭,潛口人,工詩古文辭?滴踔姓賹π性,躬荷宸賞。著有《四顧山房集》、《榖玉堂詩》(清*乾隆《歙縣志》卷十四*人物*詩林)
[33]、清*道光《歙縣志》卷十*人物*士林
[34]、《黃山志續集*重興一缽禪院記》
[35]、汪 輝 字松峰,官至觀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游黃山,次年送雪莊和尚歸黃山云舫,為擲缽禪院出資贖田、重修法華樓、藏經閣及觀九龍瀑的如意亭、天紳亭等。
[36]、釋傳遐,字介旭,號柴村。為湖心寺“中興祖師,南庵老人之名弟子。工詩善畫,卓爾不群。后歸隱終老于金陵西華山之響鈴庵”。 (清代詩文匯編26《柴村詩集》序),《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亦有載。
[37]、清代詩文集匯編26《柴村詩集》卷之二
[38]、代詩詩文集匯編26《柴村詩集》卷之四
[39]、傳本,字天根,鹽城周氏,年十六詣淮安檀度南庵依薙染。見《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另據《缽池山志》記載:康熙南巡,臨幸覺津,天根傳本禪師承恩召對,皇上大悅,賜額賜聯賜扇,且伴駕各寺,可見當時威望之高。
[40] 、見《黃山志續集》卷七
[41] 、阮爾詢,生卒年不詳。字于岳,士鵬?滴跛氖迥(1706)丙戌進士,由庶常改御史,有直聲,累官工部左侍郎,著有《南紀堂詩集》、《問庾樓集》等。(嘉慶《寧國府志*卷26人物志。名臣》)
[42] 、錢三錫,字宸安,康熙十五年進士。擢江西道監察御史巡視東西城,掌江南浙江道事,累陞太常少卿,戶部右侍郎。(民國《太倉府志》卷二十*人物)
[43]、孫勷(1657~1740),字子未,號莪山,山東德州人。勷公少負異才,勤奮好學、熟讀經史、旁涉百家?滴醵哪赀M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散館授檢討以文章優美而聞名天下,榮任乾隆蒙師。勷公為官清廉,蔑視權貴,亢直敢言。于后學則獎掖后進,禮遇時賢,深受朝廷稱贊。
[44]、龐塏,字霽公,號雪崖。任丘龐家營村人?滴跏四(1679)以博學鴻儒召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參與《明史》纂修。著有《叢碧山房文集》、《叢碧山房詩集》等。
[45]、劉琰(1651~1712),字公琬,號介庵。今山東陽谷人?滴跣聊(1693)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為翰林院檢討。并為皇太子講授經史,頗得康熙帝賞識。有“鐵面冰心”之譽。辭官回鄉之際,竟身無長物,囊空如洗。繼任者欽其人品高潔,自捐銀三百兩供其作歸鄉盤纏。散存遺詩數百首亦由后人結集付梓。
[46]、王澤弘,字涓來,湖北黃岡(今黃州)人。順治乙未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大學士。工詩,喜與名士游。有《鶴嶺山人詩集》。
[47]、車萬育(1632-1705),字雙亭,一字與三,號鶴田,又號敏州、云雀,邵陽縣人?滴跞昙壮(1664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戶部給事中(諫官),轉兵科掌印給事中。其性剛直,聲震天下,至性純篤,學問賅博,善書法。著有《聲律啟蒙》、《懷園集唐詩》、《螢照堂明代法書石刻》、《歷代君臣交儆錄》等。
[48]、史夔(1661~1713)字胄司,號耕巖,江蘇溧陽人清朝詩人?滴醵荒(168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康熙四十九年(1710)受命為《康熙字典》纂修官。夔始出王士禎之門, 朝廷大制作多出其手。兼工書法,尤長于詩。有《扶胥集》、《佩壺集》等。
[49]、羅秉倫,字振彝,南京人。清康熙癸丑進士,任河南道御史,升通政司左通湛州。
[50]、仇兆鰲,字滄柱,號章溪老叟?滴醵哪赀M士,官至吏部右侍郎。黃宗羲的得意弟子,為“浙東學派”代表人物。在文學、史學上均有造詣。曾參與編修《大清一統志》等書,尤以《杜詩詳注》最為著名。
[51]、釋大依,字南安,閩人。初卓錫金陵攝山之棲霞寺,后來山陽住湖心寺之倚舟堂,復居清江之檀度寺。鉼缽所至,士夫莫不愿從之游,不妄作拈鎚豎拂藝語,興會所至,觸景吟詩,托風旨于音響之外,直當與鐔津石門諸老并傳。所著集甚夥,皆刻以行世。(清*乾隆《淮安府志》卷二十二*方外)
[52]、釋傳昱 (1638—1686) ,字童求,號響雪。金陵(江蘇南京)張氏。年二十三祝發。閱《杖人錄》有省。歸參棲霞南庵弘依禪師得法。初開法建州夢筆。
[53]、雪莊《進黃山》(《黃山志續集》卷七)
[54]、《黃山志續集》汪士鋐自序
[55]、黃錤,清初畫家,號十畝山人,玄蕪居士,安徽歙縣人,工山水,畫石尤有名。
[56]、許承堯《歙事閑譚》卷十五(雪莊評《黃海真形圖》)
[57]、程夢星《今有堂集*香溪集》
[58]、吳菘,字綺園,歙縣莘墟人。以舉人授中書。善詩歌。著有《白岳》、《四明》、《匡廬》、《御覽》、《箋卉》等。
[59]、宋犖 (1634年~1714年),字牧仲,號漫堂、西陂、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少師。詩人、畫家、鑒賞家。著有《漫堂墨品》、《綿津山人詩集》、《西陂類稿》等。
[60]、許承堯《歙事閑譚》卷二十一。
[61]、《前塵夢影錄》,清徐康著。徐康,
[62]、史樹青《雪莊〈黃海山花圖記〉》(《學林漫錄》第二輯,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3月第一版
[63]、張潮,生卒年不詳,字山來,號心齋居士,歙縣人。著有《虞初新志》等。
[64]、四庫全書存目*子部*譜錄類所載吳菘《箋卉》記為三十五條。見臺灣《叢書集成續編》(豐文出版社)第八十三冊(《世楷堂藏版》)《箋卉》。
[65]、徐慧,字聰佑,號聰湖。湖南長沙人。早年曾師從金城、陳師曾、蕭俊賢。時推仿宋人花卉第一人,白石老人嘗稱其“工筆至此,可謂秀色可餐。”曾為湖社畫會成員、北京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畫花鳥。
參考書目
1、《黃山志續集》
2、康熙《黃山志定本》
3、清*弘眉《黃山志》
4、民國《歙縣志》
5、清*乾隆《歙縣志》
6、清*道光《歙縣志》
7、清《翠微寺志》
8、清*道光《徽州府志》
9、清*康熙《徽州府志》
10、清*光緒《淮安府志》
11、清*乾隆《淮安府志》
12、清*同治重修《山陽縣志》
13、清*乾隆《太平府志》
14、清*嘉慶《淮關統志》
15、民國《當涂縣志》
16、光緒《婺源縣志》
17、許承堯《歙事閑譚》
18、叢書《學林漫錄》
19、民國叢書《釋氏疑年錄》
20、清代詩文集匯編*趙青藜《潄芳居詩鈔》、《漱芳居文鈔》
21、清代詩文集匯編*柴村《柴村文集》
22、清代詩文集匯編*程瑞祊《槐江詩鈔》
23、清代詩文集匯編*宋犖《西陂類稿》《綿津山人詩集》
24、清代詩文集匯編*杜詔《云川閣集》
25、清代詩文集匯編*龐塏《叢碧山房詩集》
26、汪世清《黃山藝苑詩選》(合肥學院學報刊載)
27、程夢星《今有堂詩集》
28、《明清稀見史籍敘錄*休寧程氏宗譜》
29、《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程庭〈若庵集〉》
30、《禪宗全書*五燈會元》
31、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叢書匯刊
32、《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33、《叢書集成續編*黟山紀游》
34、《叢書集成續編*〈黃山圖經〉、〈黃山志定本〉、〈黃山志續集〉》
35、《叢書集成續編083*箋卉》
36、《叢書集成續編094*黃山松石譜》
37、《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073*黃山導》
38、《中國書畫全書卷14*筆嘯軒書畫錄》
39、《中國書畫全書卷7*十百齋書畫錄》
40、《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詩觀》
41、《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
42、清*嘉慶《寧國府志》
43、《缽池山志》
44、民國*《太倉府志》
45、曹文埴《黃山紀游詩》
46、許承堯《疑庵詩》
47、《程夢星年譜》
48、《黃賓虹文集》
49、《晚晴簃詩匯》
50、方學成《松華堂集》
51、汪洪度《黃山領要錄》
53、《中國人名大辭典》
54、蔣志琴《〈黃山圖經〉對雪莊的影響》
55、蔣志琴《關于雪莊的三個問題:生卒、出家以及繪畫思想》
56、張一民《淮安籍詩畫僧雪莊》
57、郭因《“好毬傳”與天都峰》
關德軍,1963年生。黃山書畫院秘書長,安徽省美協會員,安徽省攝影家協會員。曾參與黃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藍皮書和《黃山保護與管理實踐》、《黃山是吾師》等書的編撰以及《神奇黃山》、《黃山四季》、《黃海大觀》、《黃山世紀風》、《中國畫里的鄉村—西遞》等系列影視風光片的攝制、編導等。